“老师,我看到你开课了,我再选一次会怎样”、“好的,那我推荐我的同学来选课!”......这是来自马来西亚的境外生李建浓和公司尤芳怡老师一次在微信上的聊天内容。尤老师是校通识选修课程《中国匠心——传统金属工艺及创新》授课老师,同时讲授这门课的还有公司的刘华老师。
绿树荫浓,万物并秀,当时节流向初夏,不知不觉间,华园的学期早已过半。5月13日下午,为了检阅教学质量、提高员工的创新实践和团队协作能力,由我院开设的校通识选修课程《中国匠心——传统金属工艺及创新》在两校区同步开展了期中作品汇报,参与汇报的四个班级共320名员工,其中有近半是境外生。

员工进行现场汇报
本次汇报的主题围绕“纪念币”和“灯”这两个主题展开,在课程介绍完中国古代的“钱币”和“灯”的发展历程及制造工艺之后,同学们分小组集思广益,在自主学习了从古时候的丝绸之路到现今的泉州申遗成功、从汉代的金属莲枝灯到现代的泉州走马剪纸灯的的相关历史知识后,员工们根据自己团队的设计审美、情感倾向以及实际基础,借鉴古代钱币与铜灯的优秀设计元素进行一系列的组合,并把讨论结果、设计进度、目前的成果以及存在的不足以PPT的形式进行展示。评审老师在仔细听取汇报介绍后,指出同学们设计、展示中的优点并加以表扬,同时也对存在的不足之处给予合理建议。

评委老师现场点评与指导

员工设计的九色鹿烛灯效果图

员工设计的桐螺币
由于疫情原因,文章开头提到的李建浓同学人在马来西亚无法返校,通过线上上课的形式与老师同学们交流。他在课程感想中写到:“通过这门课,能了解到中国的青铜器文化的博大精深,等我能来到中国,一定要亲眼到处去看看工匠们的精妙手艺”。境外生麦永权同学说道:“通过学习,拓宽了眼界,学到了新的知识,希望可以组织博物馆的实地考察,有机会我想了解更多!”赵积蕙同学提到,独特的授课模式成功调动了我们的积极性,对金属工艺的了解让我真正认识到国之重器,更深入了解到了祖国的强大!
写在最后: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传统金属工艺承载着灿烂的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维系着民族精神,是先人留给我们的瑰宝。而《中国匠心——传统金属工艺及创新》这门课程从制造工艺的角度让员工了解中国古代金属器物的文化底蕴,领略传统工艺之美,进一步增强了员工的文化自信心与文化自豪感。